楊照先生的近期大作:別讓孩子錯過生命這堂課
南瓜飯放入電鍋,魚退冰,今天還有蝦仁和新菜色。打掃一二樓,等下要出門買菜,空擋來寫寫這本書,下午就是買書買書借書的行程,生活,緊湊得緊!幸福得很!
這本書,是楊照先生<十年後的台灣>的回應自己作品之作。寫出七種台灣教育的弊病,被忽略的七堂課:
一、享受知識:回歸教育原點
二、勇敢創新:青春不該只有考試,學歷不是一切
三、探索自我沒有標準答案更精彩
四、相信閱讀:培養自學力
五、獨立判斷:教改的「本」與「末」
六、發展專業:高等教育要提供多元思維
七、敬業自重:媒體也身負教育責任
從到德國學音樂的女兒開始述說德國和台灣的不同,許多弊病看的大快人心。像是在台灣,因為討厭排名,每天只有考試卻「沒有生活」的生活,所以馬上希望出去德國;德國學習的方式知道數學、化學內部的道理,會深深印在腦海,也因為這樣,更學到了文字文學迷人之處。
82頁:西方的強悍個人主義,是來自信仰。如果沒有個人信仰,怎魔不管他人評價,都可以找到自己特殊之處不需自卑,不隨波逐流?
這裡,楊照先生提出了很出色的答案:一、找到某種超越世俗之外,不能被世俗簡化評量的標準;
二、清楚認識這世界每個人都不一樣,懂得如何看到別人的獨特性與唯一性,才能同時看到自己的獨特和唯一。
我深感認同。
106頁:如何培養「獨立思考」的能力?答案是不僅知道答案,還知道答案是怎麼來的。也就是不止學習知識的結果,還要學習知道的過程、知識跟我有什麼關係。(怡辰認為就是所謂的後設認知和連結)
而問題只是問題,楊照先生提出美國小學小年級的課本有「News」和「view」兩字進入媒體視讀的課程,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公民。
我就很想推薦國語日報的讀報課程還有宋挺美老師做的努力,一點都不遜色。
考試不是一切,所以我也很想說現場的老師試題已經不像以前,開放性的命題,注重思考過程,雖然出題批改多出很多工作,但國小老師一直很努力啊!
楊照先生說課綱和課本內容再好,是基礎是工具,要協助學生在這個底子上,通過訓練,培樣學習的興趣和能力,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。
這我就不得不推「溫老師備課趴」裡的許許多多老師,同課異教,為的就是每個老師的孩子都不一樣。每個都不是「教什麼」、而是「教什麼」。大量補充繪本、文章……境界是價值觀、人生觀……光看就暢然!
自學力就要提一下蘇明進老師的<交心>,裡面有根據不同動機的孩子提出自學力對症下藥三帖實務,精彩不容錯過。(閱讀也有班級讀書會方法,這本書要什麼有什麼啊!)
168頁:今天台灣教育的真正的狀況,是我們已經失去「老師」這個角色了。要發揮「老師」的功能,不只需要當老師的人願意努力教,還需要社會尊重他們、承認他們的人格與品格地位。社會條件不存在,個別老師再怎麼努力,能對學生產生多大效果?(相關有興趣請轉葉丙成教授臉書,噗六的演講就是以此為主題)
最後198頁:教改卻失去了停下來思考、規劃哪些是短期可變、什麼是比須長期等待才變得了的,也就是一種「建築式」的文化視野。
怡辰覺得就是遠見,怎麼養才有遠見,相關可以見蘇明進老蘇的<交心>,爸媽可以看番紅花的<看得遠的,就是好母親:建立你自己的教養格調>。而政策和教育遠見,我就不知道了,但,我希望是至少以長時間來規劃,而非四年總統任期、不知道期限的教育部長期限來思考。
好了,買菜時間到。編輯大人,接下來我會努力寫稿的,不用擔心!(笑~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