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文章 研習

藍偉瑩老師三天工作坊(探究、評量和心法)

這次參加藍偉瑩老師的三天工作坊,和藍姊姊一樣,其實這幾年我已經不參加工作坊的研習,因為……哈哈,便利貼有點厭倦。
但藍姊姊的工作坊一直想參加,即便大部分都知道了,但細節裡、帶領的方式、思考的模式,我覺得還是會有許多珍珠。
這次的三天工作坊,第一天是「以閱讀理解為本的語文探究課程」、「評量」、「營造師生共構的課堂」。大部分80%我都知道,但少掉的20%卻可以幫助我獲得80%的提升,覺得相當值得。
在過程當中,偉瑩老師秉持著清晰思考的態度,冷靜的對應、快速的運轉,但沒有太多情緒的對話,讓我們在三天當中,一直有高度的思考和學習,卻不覺得累,也不會覺得被轟炸,回來之後,還可以保留大部分的學習、持續的省思。我想,這類型的帶領方式,很適合我,也是異於一般「表演型」、「激勵型」的演講和研習。
不同的類型沒有所謂的好壞,但如果是每日每日的教學,我覺得偉瑩老師的方式很適合現場教學。讓學員思考省思,大部分的時間有聽講、操作,細節思考等都有放聲思考,適度的互動和產出。
以下就只有分享我筆記的部分,已經熟知的部分就跳過了。
第一天:一般父母和專業的教學者不一樣的部分是,教學者可以利用設計活動讓學生了解、領悟。用說的、講述法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,但怎麼樣讓學生藉由結構和功能,讓學生像那個領域專家思考,就很重要。
舉例來說,教授記敘文的時候,如果只是從老師想教記敘文開始,孩子沒有發現和「自我相關」,很容易就會淪於片段和斷裂,偉瑩老師說其實從孩子的生活中「告狀」就是一個很好的題材,在引導孩子「怎麼告一個好狀」開始,就可以練習怎麼將記敘文講好、把一件事情說清楚說明白。
對於老師自己,因為老師已經常常淪為專家,所以隱性知識提取不易,偉瑩老師說他通常會找「學習較弱者」、「學生」、「其他分科教師」,尤其以越遠越好,讓他們提問,可以清楚的發現到底初學者對於這些學習的困難到底在哪,再進行設計。
教學就是安排與生活有關、真實的學習經驗。
接著,偉瑩老師帶領我們設計一堂探究的課程,各組使用一課課文,開始解構學科思維、定義、層次、核心概念、次概念、原則。
如果我們只有教學科的what,卻沒有處理why和how,孩子很容易學習很多細節,卻不會統整思考,在面對未來的挑戰,很多知識都會變動,但過程中,學科知識產生的why和how,卻才是孩子面對變動需要的「思考」。
從語文、文學到文化,我們的教學需要更高的層次。
而且當我們對於這堂課的目標有清楚的理解,提出主題式核心問題(這個單元內的)到總括式的核心問題,才能造成學生的學習遷移。
過程中藉由教學設計,不斷讓孩子體會why,才會讓學習變得有感,當然就可以解決動機的問題。
如果當我們可以一試做一個學期的教學設計,當這個單元有數個目標,我們可以很輕鬆地放下,因為會知道有些小目標未達成沒有關係,
還有其他的單元可以完成,安心當下、不疾不徐。
也因為有統整的思考,就可以越來越輕鬆,因為孩子已經學會了系統性的統整思考。

設計課程中

看起來簡單,
卻不斷要討論思考,尤其核心問題。

納入關鍵有用的情境,可以協助孩子在探究中形成概念,我自己覺得對數學和科學也很有用啊!
第二天評量
大部分在大學或是研究所的評量都有了,不過最讓我感到驚訝的,偉瑩老師自己的記錄表:

有策略的每堂課紀錄幾個孩子的能力和表現,我覺得和崴耑老師很像,對於目標、能力的掌控,所丟可以詳實的科學記錄下哪些能力可以、哪些需要加強,對於課綱的掌握也很容易方便老師進一步提升、退一步補救,換句話說就是專業。

我們談到了雙向細目表,和以下的評量設計:

正式和非正式的評量設計

 課堂上的小練筆評量(思考孩子的程度,建立評量規準)

整課過程中的評量

總結性的評量設計

最後總結性評量設計的時候,別忘記再回到原來的課程設計去對應,看看是否有需要修改原來的課程設計,以免沒有交到關鍵的能力,評量太難或是太過簡單

過程中其實會出現很多問題,老師要針對不同的課文馬上給予回應,
是很燒腦的工作,也不是隨便一位老師就可以達成

最後一天是「營造師生共構的課堂」

我覺得這一天最難講,因為比較抽象。

老師本身需要強大的內在、堅定自己,不是失敗而是尚未成功。
信念會決定堅持的程度。

也需要一致的應對思考,
才能讓孩子安心。

觀察自己,學生是關注學習還是工作?
記錄一週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哪個方向?
想想設計的課堂引導了什麼?

舉例來說,關注學習的課堂會重視學會了沒有、問出關鍵的問題,而關注工作的課堂只會「老師我這樣對嗎?」、「老師我可以下課了嗎?」、「老師打對可以加幾分?」

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,
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,但老師笑不斷的一致性堅持,才能形成班級的文化。

信念、語言、機會、實踐、教師工作,今天從這六個部分開始聊起。

教室裡的語言很重要,我之前就知道了,也曾刻意練習過,把一些常用的句子寫在講台前,不斷練習,但還是有些偉瑩老師說到的部分沒有說到:

促進思考的語言
你有什麼想法?(沒有特定對錯)
營造群體的語言
我們一起來想想
你看你們都很棒,我都沒有提醒你們,你們都會
全局思考
如果你是校長
主動思考的語言
什麼原因讓你們這樣的推論?
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或是方法?
開放思考
讚揚回饋
你看這位同學有不一樣的思考切入
這是某某的想法(不要特別讚揚發言,發言本來就是本分)
傾聽對話的語言
你是這個意思嗎?
我有沒有誤解你的意思?
我對你的想法很有興趣,你可以多說一點嗎?
有沒有人的想法和他相同?
這兩種想法有沒有不一樣?





機會:創造學習思考的機會
參與的機會、挑戰錯誤的機會、探究發現的機會、深入鑽研的機會
再回去自己的課程設計思考
尤其是挑戰錯誤的機會,只有讓孩子不斷挑戰思考,才能讓它將自己原來需要調適的概念獲得調適,否則只是硬背,當下次的時候,迷思概念還是會出現

常規:你的常規是否是支持學習的?必須對學習有幫助
老師本身需要一致性,孩子才能判斷原理原則
訂了常規就要做,孩子要感受常規跟自己的關係,才有意義

常規:規範學習參與的方式、決定團體與個人的行動、引導思考活動的進行

實踐:課堂改變
當孩子遇上困難後突破,老師要記得回來告訴他困難的價值

給孩子安心學習的課堂:
有成功可能(利用課程設計和鷹架達成)
可犯錯(老師的態度和語言)
有笑聲(同上)
心情輕鬆
態度認真(老師自己要以身作則)
有人願意聽(老師如何引導活動和對話討論)
方向明確
讓學生清楚學習的狀況


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態,有問題的時候隨時協助


搶著說的孩子要訓練聽:ㄧ、重複別人說的話二、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三、舉例四、你認同他的想法嗎
不敢說的孩子可以讓他先說一個,想到就說

訓練語言的同時其實就已經是訓練思考了

不要被特定的學生拉走,需要先保障學習發生,再注重個別孩子

教師工作:提問、聆聽、串連、回顧

最後:讓學生成為學習者,就在學生面前展現這樣的自己
時間的運用也是展現自己的一種隱性關鍵(到底放在教完還是教好)
成為一致性的人,讓學生也能成為一致性的人

不論身處何種條件,都能應對該條件,竭盡全力

這次研習在親子club進行,沈穩的語調和思考的學習,加上空閒時龐大的書籍,滿滿的能量。

實踐:課程實踐和評量,心法則是要終身修煉啊

在〈藍偉瑩老師三天工作坊(探究、評量和心法)〉中有 6 則留言

  1. 謝謝怡辰老師!最近剛聽完藍老師的三小時演講,正覺得太豐富了,我淺薄的經驗遠遠跟不上,剛好找到老師您的筆記!太有幫助了,讓我這個菜鳥新手老師,能更了解國語文的學科本質、課程設計思維以及課程引導方式。感謝您的不吝分享: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